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拓宽发展视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涯规划意识,高二学部于2025年春季开展了“走近职场,探索未来——职业面对面”系列生涯教育活动。
本次活动由生涯办公室策划与主办,得到校家委会、校友会的大力支持。活动由“行前准备——企业实地参访——活动后总结”三大板块组成,历时三周,覆盖全学部700余名学生。本次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体验式学习”理念,依托丰富的社会资源,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真实职场,在实践中思考、在互动中成长,切实感知未来职业世界的脉动。此次活动也是学校积极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生动体现。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引导家长深度参与、联动校友企业开放支持,搭建起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育人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立体、多元与真实的成长支持系统。
行前引导:充分准备,助力精准对接
在4月3日实地参访前,各班级于3月27日组织召开了行前准备班会。此次准备不仅为同学们了解企业背景、明确参访目标提供支持,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与主动性。根据不同企业的行业属性及班级的个性化需求,各班准备内容各有侧重。有的班级聚焦“职业访谈技巧”,通过模拟演练、问题设计等形式训练学生的提问与沟通能力;有的班级组织学生进行企业资料查阅和行业前景调研,帮助他们在参访过程中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还有部分班级结合学校生涯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职业价值观、自我优势与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这些充分而灵活的准备方式,让同学们带着思考和好奇踏上参访之旅,不再是“走马观花”的观光,而是一次“有目的的探索”。

行前准备
实地参访:多元行业真实体验
4月3日下午,高二年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分赴14家来自不同行业的优质企业与科研机构,展开实地参访。这些参访单位涵盖核科学、生态环境、传媒出版、医疗健康、建筑设计、通信科技、金融服务、教育培训、汽车制造等多个领域,旨在提供多元且真实的职业样貌,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取向与发展方向。
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同学们走进国家级核科研机构,亲眼见证中国核科技的发展历程,深切感受到中国青年所承载的责任与使命;在中央气象台,学生们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体验专业气象观测设备的运作原理,对科技服务国家的意义有了新的体会;在中国环境科学院,学生们听取环境专家讲座、深入实验室一线,认识国家级生态科研平台的运行机制,关注气候变化、水土污染等现实议题,对环保科技的价值有了更加真切的体会。
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雍和宫大街更新项目参访中,学生们漫步于融合历史与现代的街道改造现场,走进“崇雍客厅”了解城市设计背后的逻辑与温度,化身“小小城市规划师”,提出自己的创意街区方案,感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职业使命;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同学们参与出版流程的全过程模拟,深入理解“让知识有用有趣”的出版理念,体会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温度;在三元食品公司,同学们参观现代化生产线,了解品牌历史与食品安全流程,并在轻松互动中品尝产品、交流心得,感受快消品行业的活力与匠心;在禧园文化园区,学生们体验从传统壁画导览到咖啡师职业实践的双线活动,沉浸式感受“文化+酒店”这一新型服务产业的多元融合与职业可能。
随着科技创新成为国家战略核心,学生们也走进了多家具有代表性的高科技企业。在诺基亚通信技术公司,学生们进入数字创意园区,了解5G、人工智能与企业数字化协作平台的建设,激发了对技术创新和国际化视野的向往;在清华同方,同学们深入了解企业由清华大学出资创办、再到中核集团控股的历史变迁,探索其在数字信息、核技术应用与智慧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布局,对“校企融合、科技报国”的理念产生深刻共鸣;在联想与小米,同学们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终端、智能制造工艺与未来产品的研发生态,亲身接触AI时代的技术脉搏,在“未来已来”的震撼中思考个人定位与技术伦理。
部分企业则聚焦于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在新东方,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围绕职场文化、核心素养开展深入分享,并通过MBTI性格测试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理解差异,思考“我适合什么样的职业”;而在工银瑞信,学生们则通过“金融密室”互动体验,沉浸式学习金融知识,了解市场运行机制,在角色扮演与问题解决中增强了风险意识和逻辑判断能力。
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学生们聆听专业讲座,了解医生成长路径与医疗行业生态,随后进入真实的手术模拟室,体验多学科协作下的外科操作流程,对医学职业的专业性与人文性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那一刻,生命的重量与职业的庄严,沉静而有力地刻在了他们的心里。
每一位学生都以“准职场人”的身份融入到参访过程中,通过沉浸式观察、角色体验、交流互动等方式,亲身感受职业的现实图景。这种跨越“象牙塔”的探索之旅,让职业认知不再停留在课本,而是在真实场域中落地生根。

参访小米、中国核工业基地、中央气象台,进行职业访谈,参访清华同方,体验外科手术室,完成“我的自画像”,同学做展示汇报
回顾与反思:深化体验,点亮方向
4月10日,各班开展了以“回望·梳理·展望”为主题的总结班会,学生通过分享感悟、展示成果、自由交流等多种形式,沉淀所学所思,进一步深化认知成果。不少同学表示,通过这次实地参访,他们对原本陌生的行业有了具体而生动的了解,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兴趣点与优势所在。例如有同学在走进医院后,更坚定了选择医学道路的决心;有同学通过与金融从业者面对面的交流,认识到该行业对逻辑思维与风险判断能力的高要求,激发了提升自己的动力。同时,老师们也借助总结班会,引导学生将此次活动与高中阶段的重要决策相结合,帮助学生思考“我是谁”“我适合什么”“我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关键问题,使活动的影响从一日实践延伸为长线思考。

活动总结
“走近职场——职业面对面”活动不仅是一次简短的参观,更是一次以学生为核心的深度学习过程。从前期的准备、过程的体验到后期的反思,每一步都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自我与世界的契机,也为他们的职业成长与人生规划种下了种子。此次活动是生涯指导办公室首次面向全年级统一组织的大规模职业探索与实地体验项目,在内容设计、资源整合和学生参与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的统筹策划,家长、校友和企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以及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其中,多位校友不仅积极提供参访资源,还作为讲师亲自授课,部分校友和家长全程参与了活动策划与基地设计,而多位家长则以随行助教、摄影支持等身份陪同班级参访,深入参与现场组织工作,是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的生动体现。
未来,生涯办公室将持续丰富生涯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教育场景,挖掘更多长期合作的参访基地,建立起“体验式职业教育”的常态化机制。我们也期待与更多家庭和社会力量携手,打造更加开放、多元、融合的育人平台,助力每一位学生在通往理想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自信与从容。
学生感受:
走进中国原子能科学院的那一刻,厚重的历史感与澎湃的科技力扑面而来。原子能展馆里,泛黄的手稿与精密模型在时光长廊中交相辉映,我触摸着核工业从零起步的艰难轨迹,那些斑驳的计算尺上似乎还留存着科学家指尖的温度。 在钱三强、王淦昌先生的铜像前献花时,晨露沾湿的黄菊格外清冽。凝视着先生们坚毅的目光,我忽然读懂"两弹一星"精神最生动的注脚——那是在戈壁滩上啃窝头的坚守,是演算纸堆成山的执着,更是将个人命运熔铸进民族复兴洪流的赤诚。
专家讲座上,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提问的剪影,恰似当年大礼堂里年轻的钱三强们探求真理的模样。此刻我恍然领悟,科技强国的星火从未熄灭,它正在我们这代人手中传递。 离开时,胸中激荡的不只是对前辈的敬仰,更有接过历史接力棒的觉悟。当我们这代人与科学家的精神图谱产生量子纠缠,属于中国的科技传奇,注定会在新时代续写更壮丽的篇章。
——高2307班 杨乐颖
通过本次活动,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我愿以身许国”这句话。先是在核工业科技馆初步了解了我国的核事业发展历程,多少青年甘愿隐姓埋名也立志为祖国核事业作出贡献。到达研究院祭拜钱三强、王淦昌先生时,我再次感受到了这句话的重量。原以为仅设立了纪念铜像,没有想到二位先生的遗志竟是将自己的部分骨灰安放于此,这足以说明他们对于核事业的热爱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甚至不已)的精神。当然,近距离接触了这些科研人员之后也会发现,他们在工作之余也是很普通的人,他们会有自己的爱好(有一位对摄影比较感兴趣),也有风趣幽默的一面,笑评自己的工作待遇为“我们这个工作还是以奉献为主”,然而就是这样的科研人员们尽自己的力量,造就出了如今的一片天地,真正做到了“愿以身许国”。
——高2307班 樊音音
从清华园的小水系旁出发,玉兰树洒下的花瓣落在校服肩章上。我们沿着水杉夹道的石板路步行,脚下是被春阳晒暖的青砖,远处荷塘的冰面刚裂开细纹。同方公司玻璃幕墙倒映着垂柳新绿,入口处摆放的定制饼干上,清华附中的校徽与同方logo交相辉映。互动环节像被春风点燃的讨论。"计算机专业和电子信息哪个更适合未来就业?""编程竞赛奖项对保送帮助大吗?""大数据分析师需要哪些核心技能?"同学们抛出的问题此起彼伏,技术总监用手机APP开发案例解答专业选择困惑,人力总监分享的简历筛选标准让大家都记在笔记本上。当有人问起AI时代最稀缺的能力时,总监的回答简单却有力:"会提问比会解答更重要。"临走时分到的logo饼干还留着余温,咬开时黄油香气混着讨论的余韵。那些曾经悬浮在教材里的职业规划,此刻都化作会议室里此起彼伏的提问声。原来知识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当好奇与专业碰撞时,迸发出的会心一笑。春日研学路上,我们不仅触摸了科技脉搏,更在互动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
——高2316班 感言
文字:徐琢瑶
图片:高二学部
审核:白雪峰 唐洁
编辑:行政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