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16日,清华附中高23学部在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开展“铁骨扬帆渡沙海·牧歌踏梦启新程”高三入境教育主题活动。清华附中教学管理与研究中心主任李劲松、学生发展中心副主任唐洁、学部主任曾建川、副主任尹然及新高三全体师生600余人参与此次活动。
7月13日,全体师生登上前往包头的火车,一场为期四天、旨在超越自我、熔炼团队的励志之旅就此启程。当天抵达后,师生们先后参观了包头市包钢工业园和北方兵器城。在包钢工业园,同学们走进钢铁生产线与钢铁、稀土展厅,不仅目睹了钢水奔流的震撼场景,更深入了解到稀土作为“工业维生素”的独特价值——从精密电子元件到高端航天材料,包钢的稀土产业正以科技创新赋能国家战略发展,60余年的发展积淀中,红色基因与工业硬核在此交融。在北方兵器城,火炮、坦克、战机等重型兵器静静伫立,它们是共和国兵器发展的实物档案,镌刻着国防科技从蹒跚起步到昂首领先的艰辛求索。抚摸着冰冷的钢铁外壳,同学们仿佛听见了那个风云变幻年代里,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与军工战士用热血与坚守奏响的强国之音,家国安全的厚重分量在此刻直抵心底。

同学们参观包钢工业园、北方兵器城
7月14日上午,全体师生来到库布齐沙漠植树基地,种下了近300棵树苗。这些幼苗既是生态改善的希望,更是青春担当的象征,为西部荒漠化治理注入属于清华附中学子的力量。

同学们植树
下午,师生来到库布齐沙漠,开始沙漠穿越之旅。随着教学管理与研究中心主任李劲松和学部主任曾建川共同鸣响发令枪,师生们依次跨过起始门,沙漠穿越之旅正式开启。各班队伍排成整齐的长龙,顶着风沙向沙山深处挺进。6个多小时的跋涉中,直线距离6公里的路程,因沙丘起伏化作12公里的意志试炼。同学们手挽手、肩并肩,上坡时踩着前人的脚印节省体力,下坡时相互搀扶保持平衡,没有人抱怨,更没有人放弃。当最后一名同学与大家携手撞线,营地的欢呼声与沙漠的风声交织成最动人的乐章。夜幕降临,星辰为幕、大漠为台,篝火升腾而起,师生们围着火焰载歌载舞,烟花划破夜空的刹那,不仅点亮了苍穹,更点燃了每个人心中对高三征程的憧憬与勇气。

同学们穿行沙漠

库布齐沙漠篝火晚会才艺展示
7月15日,师生来到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进行草原,开启沉浸式草原体验课程。在这里,学生了解了蒙元文化,观看了那达慕实景马剧《英雄》,进行了搭建蒙古包、射箭、骑马、滑草、烫毡画等活动。

同学们搭建蒙古包、练习骑马,体验蒙古族服饰装扮、烫毡画、射箭
7月16日下午,同学们踏上返程。库布齐的烈日晒黑了皮肤,却淬炼了意志;草原的星空印入眼眸,更点亮了心底的方向。

草原观星
“库布齐”在蒙古语中意为“弓上的弦”,穿越沙漠的征途,恰如拉满的弓弦,是对高三学子的一场淬炼。当600双手在沙漠中相握,当300棵树苗在沙海中扎根,当工业硬核与生态柔情在旅程中交融,这场入境教育早已超越了活动本身。它教会同学们:高三如沙海,道阻且长,但只要携手同行、步履坚定,便没有跨不过的沙丘;未来似草原,广阔无垠,唯有带着铁骨精神与牧歌情怀,方能踏梦启新程。这段经历必将成为高23学部同学的宝贵财富,助力他们在高三的征程中,以信念为帆,以勇气为桨,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学生感想:
这次内蒙古之行,我收获颇多,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库布齐沙漠徒步之旅。出发前虽然已经做好了多重准备,然而当沙子钻进鞋子,而我也逐渐落队的时候,便开始变得迷茫。前面的沙丘一眼望不到尽头,我变得非常倦怠。教练与老师为我们鼓气,我咬牙坚持,最终与其他同学手拉着手一起冲线。站在终点,暮色四合,风自苍茫处来,带着青草与泥土的气息。我忽而明白,这广袤土地深沉的气息,恰似未来在风中呼吸——我听见高三征程的召唤了,它正遥遥作响,却已清晰可闻。不求前路明白能见,只求每一步都走得实实在在。
——高2303班 司东宁
这次包头研学就像一堂立体的成长课。在包钢的高炉轰鸣里,我们看见了工业脊梁的温度;在北方兵器城的钢铁阵列前,我们触摸到家国安全的分量。徒步在库布齐沙漠中,脚下的每粒沙都在讲治沙奇迹。鄂尔多斯草原的晚风里,马头琴声混着青草香,让我们看见了自然与人文的交响。从硬核工业到柔软生态,从历史厚重到未来希望,这趟旅程教会我们的,远比课本更鲜活——成长,就是在天地间读懂担当。
——高2304班 刘筱筠
从包钢集团的轧机轰鸣,到北方兵器城的钢铁洪流;再从库布齐沙漠的无垠黄沙,到鄂尔多斯草原的辽阔碧波,我的心情亦随着行程的变化而荡漾。行前,紧张与期待交织于心;驻足包钢一号高炉前,轰鸣声中的“铁骨”精神已悄然铸入胸膛;而库布齐沙漠的炽热跋涉,则是一场意志的淬炼,身体亦临近“极点”……篝火旁跃动的光影、烟花下由衷的赞叹、草原上肆意的奔跑,成为了突破“极点”后最酣畅的快然自足。“铁骨扬帆渡沙海,牧歌踏梦启新程”——高三的号角已然吹响。在老师们全力的托举下,我们定当胸怀凌云志,奋斗不辍,奋力书写独属于自己的壮阔篇章!
——高2305班 朱天牧
铁锹插进沙粒时,才懂“扎根”二字多沉。亲手栽下的树苗歪歪扭扭,却像在心里种了片绿。下午穿越沙漠,每一步都陷进滚烫的沙里,回头看脚印被风磨平,忽然明白坚持不必留痕并背看见,即使脚印被埋没,我们的痕迹已在沙漠中成为永恒。篝火升起时,火星沾在发梢,同学的歌声混着风声,原来最烈的阳光和最暖的火焰,都在教会我们:像树一样向下扎根,像风一样向前赶路,彼此的陪伴就是正途最耀眼的光亮。
踏入库布齐,才懂“苍茫”二字的分量。细软的沙子总在拖慢脚步,烈日炙烤着意志,但每一次呼吸都伴着自由。沙丘随脚步起伏,风声是唯一的伙伴。累到想放弃时,同学的鼓励与远处的休息点支撑着前行。终点回望,脚印已被风沙掩埋,唯有心中的震撼留存。
——高2306班 赵翀、魏子伊
鄂尔多斯,成吉思汗西征的起点,梦开始的地方。这里的地哺育着狼一样勇猛的身躯,这里的天孕育着雄鹰般高傲的灵魂。英雄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又用室外情景剧的形式融入马术表演演绎出来--在这里,巾帼不让须眉,英雄皆生长在马背上。精湛的马术撑起了精彩的表演,精彩的表演展现了昂扬的精神。此后,我们又亲身体验了投壶、射箭、搭建蒙古包、毡画等当地特色传统活动,还学习了一些简单的蒙语词汇。我们的思绪好像也随风飘飞,与碧草蓝天中生长的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骑马射箭是对于武力的崇尚,毡画是对艺术的追求……蒙古包中蕴藏着牧民们勤恳朴实的精神。虽然文化习俗有所不同,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是相近的,人们为实现这种愿景的信念是相同的。中华文化就是这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越是去接触,去体验,就越能发现每个民族的文化的独特魅力,越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2307班 赵思齐
短短四日,我们真切感受了内蒙古的热情奔放与独特民风,体验充实快乐。最难忘次日的16公里徒步。看似柔弱的同学们凭着惊人毅力悉数抵达终点,令我感动,真切体会到他们的坚持与拼搏。我虽因身体原因提前退出,但沙地“越野车”亦是别样体验。老师们将征程喻为高三:道阻且长,虽看似无尽、艰苦,然抵达即是幸福。此行开阔眼界,收获良多,更坚定了迎战高三,迎战高考的信念与希望。愿我们前程似锦,万事胜意!
——高2308班 李思禺
当我迈过沙漠徒步的终点线时,几位同学不由震惊于我没有晕倒。我长得人高马大,不像弱柳扶风之辈,但了解的人真会有上述感叹。犹忆我在军训时,晕得最早倒得最多。我还有哮喘,随身带药,幸而这趟没用上。令我满意的不只这次成功,还有为了这病体做的努力。早睡早起,晨跑夜练……这次徒步是一次检验。结果是我昂首迈过了终点,库布齐沙漠颁发给了我一枚凝聚着汗水的勋章。这就是我的收获,羽化后的初次振翅。希望我能带着这份勇毅,在高三,在未来,蜕变向更好的自己。
——高2309班 韩赫辰
旅途的风景一定不是自我赏鉴,而我们所看到一花一草一木皆会在旅人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动人美丽。我常会在休息的营地里望向远方,在七百人形成的巨龙之中鲜有看到会独自跋涉的行者。虽然每走一段时间周围的同学总会有不同的进步,但是等到再次相遇时,每个人都不会再诉说自己的艰辛,我想这里面可能有两点,一是因为走的太累了而没力气说话,二是这时的我们都会会心一笑,因为彼此的相遇就是给这段旅程最好的答复。
——高2310班 刘雨澄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踏过细浪的暖沙,意志同精钢炼轧;团云中软雨飘洒,草原上的我们向未来进发。我们将沿着星光而上,为未来铺平道路,跨越光的界限,迈向新的一天。荒芜的大地终将生遍万华;穿越寒冷长夜的东方,亦已蒸腾起温润的云霞。
——高2311班 李赫
四天行程,辗转三处。嚼起来没味儿的沙子自不必说,告诉我们沙海无涯,行稳致远。另外,其实,钢铁之城与牧草之海并不矛盾,前者捧出一份刚毅,后者贡献一片天空。想必这是高欢作战的地方,被击溃的地方,流泪的地方,这是另一个敕勒川,一个不属于我们的敕勒川。那我们又听到什么?挥之不去的马味被风裹挟着震动。金属制成的雕塑皮靴仿佛声震云霄的千军万马。天很蓝,云很低,有鸟飞过,有音乐傍耳,有伊人在侧。记忆最深的还有近乎戏谑的调侃。“草原的那边是什么?”“是草,还是草。”“我不信。你一定还有下一句。”“还有看准时机从星空与旭日的交界处切入的风,过来带走我。”“去哪里?”“漫漫人生路。”启动仪式结束了,又是新的开始。不是高三入我们,是我们进高三。
——高2312班 马佳米
这场研学最珍贵的礼物,是让我们在真实的历练中触摸到成长的肌理。那些在沙漠中互相搀扶的背影,在蒙古包里分享的奶食,在篝火前紧握的双手,早已超越了"活动"的范畴,成为刻进生命的密码。高三的战场已经铺开,我们都是带着沙粒印记的战士。那些在库布齐流的汗、吃的苦、结的伴,终将化作笔锋的力量。因为我们知道:能从沙漠走出来的人,没什么陡坡不能逾越;能在烈日下微笑的人,终将把青春的答卷写得滚烫。
——高2313班 邓新颖
从出发时的势在必得,到徒步后程的咬牙坚持,都是经历,亦是收获。沙漠里的太阳很毒辣,沙砾很炽热,蒸发着本就不多的水分和体力。随着经验的累积,我学会了在上坡时用前脚掌踩住前面同学的脚印,下坡时后脚跟先着地再往下滑。这些技巧在经过每个沙丘时都为我节约下一点体力,从而帮我走得更快、更远。此程最大的挑战则是对前路的未知。每每从疲惫的赶路中抬起头,眼前只有无尽的黄沙,一个沙丘背后连着无数个沙丘,看不见尽头。这漫长的试炼要求我们沉住气,因为不知何时结束,所以更要走好每一步。跨越沙漠的征途是我们许向自己的宣言。面对茫茫沙海般漫长又艰辛的未来一年,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我们将以坚韧与汗水书写无悔的答案。
——高2314班 杨慕茜
研学感想在短短四天三夜内,我们一起学习了包钢的历史,体验了草原上人们的生活,从沙漠的一端徒步穿行到另一端;见证了地平线上太阳的东升西落,也亲眼领略了圆拱形天空上的繁星满天。无论高三亦或是之后每一个苦闷逼仄的日子,我将永远记得沙丘顶端飞扬的旗帜,暮色中枯枝上盛开的紫色小花,记得大巴车上我们一起唱过的歌,感动时流的泪。我们把它们珍藏在心里,为成长铺上一层壮丽的底色。
——高2315班 邢若桉
耳膜屏去了风的呼告,似乎只有脚底皮肉的撕裂声沿着登山杖。当目光穿过翻飞的帽檐遥望到终点线的旌旗,身体的每一细胞仍在感谢长生天!这小丘的脚下竟有一汪清池,疲乏的我的双臂刹然将重量尽数压在手杖,和喉一同哽咽。我将手杖与同行的立在一起,从在起点被授的那一根,到路中和尽头拾起的那两根,三加六百余,水木清华之学子以微火穿越库布齐。
所以,我如是说:
我为所持以攀陟的手杖之骨,
血若钢铁,心似琉璃。
抵达终点者已有七百,
纵横无数沙丘而不败,
不为困顿所知,亦不为凝滞所识,
只是未尝得一终点。
曾承受烈日炙灼流滴诸多汗水,
竟立于杖丘之巅,可醉于胜利之中,
故如我祈求:高三顺遂!
——高2316班 李子杰
我居然在沙漠徒步中坚持下来,没有上收容车。一路上,我有过前进也有过落后。我平时也没体力爱休息,上车似乎是不出所料的事,没人会责怪我。但真走起路来什么也不想,只看着远处白色的帐篷尖亦或者脚下的流沙,踩着前一个人的脚印,看沙漠边缘的柳暗花明。有时候体力跟不太上,爬坡耽误了,看着班旗几步前飘摇,我身边有同学着急地追赶,我还是迈着自己的步子,一刻钟后看导游的身影逐渐清晰,我感谢那时没有盲目追赶消耗体力的自己,而不是因为外界而轻易感到焦虑。做好自己,找好节奏,看好前方,就是胜利。
——高2317班 仇星彤
确有一个瞬间我认真的怀疑,那片沙漠究竟有无边际。每一方沙土都难测深浅,纠缠我疲惫的脚步。之所以能克服绝望的袭扰,从中走出,就是因为步履不停的行动、孜孜不倦的态度与行则必达的信念。除此之外,我没有第二个选择。现在回想,忽觉沙漠里的灼人烈日与包钢生产线上吞吐的火钢是个绝妙的呼应。散热、发光与成材必然历经些非凡炽热的考验。看似缥缈的“意义”真实存在,只是必须以代价为之兑换。我欣然接纳,也做好了准备。至于往后的成年生活与对自己的期待,我决心做一匹草原上的牧马。背上扛起生活的责任,心里揣着自己的脾性。不止为自己。
——高2318班 施博文
文字:王宣、高23学部各班学生
图片:高23学部各班班主任
审核:白雪峰 李劲松 唐洁 岑逸飞
编辑:行政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