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十经纬路,光影附中情”,10月23日,清华附中第二届地理主题摄影大赛颁奖仪式在附中举行。徐文兵副校长、张彪主任、地理教研组组长刘景奎老师和美术教研组组长裘昀老师作为嘉宾出席颁奖仪式。
本次大赛汇聚集团校师生校友三百余人的赤诚之作,以镜头记录附中人走遍全球的脚步,在校生的研学足迹与校友珍藏的影像隔空相遇,是献给百十附中的深情礼赞。诸多优秀摄影作品经地理、美术、摄影专家三轮匿名甄选,优秀佳作终从其中脱颖而出,凝萃着地理学与美学的深度共鸣。

徐文兵副校长致辞
其中校友滕文曦、高2408班邓子谦、高2305班孙宇轩、高2402班钱悦然等4位同学获得此次大赛的评委大奖(特等奖),初2404班华涵之等8位同学获得一等奖,高2505班余博一等15位同学获得二等奖,清华附中朝阳刘邹卉等15位同学获得三等奖。

徐文兵副校长为获得特等奖的同学、张彪主任和美术教研组长裘昀为获得一等奖的同学、刘景奎老师携筹备组老师为获得二等奖的同学颁奖并合影
本届地理摄影大赛由清华附中地理组发起,刘景奎、谷丰老师策划,谷丰、施晴、宁论辰、汤文坤、李慧蕾等教师参与筹备组织,教学管理与研究中心、校友会及资源保障中心提供支持。摄影作品由地理组全体教师进行初评,再由专家评委方妍、刘景奎、唐秀梅、李红星、裘昀评分后筛选出优秀作品。
此次摄影大赛在银杏林设置了专题的展览。作为办学成果展示“校园开放路线”的重要一环,它成了校园里的“人气打卡地”:返校校友驻足展前追忆青春,家长携孩子聆听影像背后的地理故事。“在校生的研学足迹与校友珍藏的影像在这里相遇”,“百十经纬路,光影附中情”的主题从标语化作实景,这种走出去观察、用镜头记录的方式,让知识内化为能力,让审美生长为热爱,让“传承附中精神”满是鲜活的温度。

第二届地理主题摄影大赛优秀摄影作品展在附中银杏林展出,校友及同学们在摄影展驻足欣赏摄影作品
优秀作品展示
评委大奖

《海上日出》 高2405班 邓子谦 摄
拍摄时间:2025-01-23
拍摄地点:海南省三沙市西沙群
早晨7:25,我随学校前往南海西沙群岛研学时,拍摄于游轮甲板上。南海日出,金光跃辉,天边粉紫与橙红交织,大海被染上了温柔的霞光。南海,位于低纬度热带,空气湿度大、水汽充足,这为日出时形成丰富的云系和大气散射现象提供了条件。太阳光线在穿过大气层时,不同波长的光被散射程度不同。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而波长较长的红、橙光穿透力强。日出时分,太阳高度角小,光线穿过更厚的大气层,大量蓝紫光被散射掉,红橙光占比高,使天空和海面呈现暖色调。云层作为调色盘,形成了从深灰到橙黄、橘红的丰富色彩。
唐秀梅老师点评:
柔和的日光、灵动的云影、粼粼的海波、沉静的舰船都能以最美的姿态交汇在画面中,难遇!同时又被作者如此唯美地记录并展示出来,难得!

《晨韵里的斑马私语》 高2402班 钱悦然 摄
拍摄时间:2025-08-11
拍摄地点:肯尼亚纳库鲁湖
早晨6点45分,东非大裂谷的纳库鲁湖岸,清晨漫染,暖黄光线穿透稀疏散生的金合欢树缝隙--这是植被适应干旱气候的标志。晨雾因裂谷低洼地形与温差在空中凝结成柔纱,四处飘着晨露浸润的草木气息。高大金合欢虬曲枝干如天然画框,其根系固着火山成因的碱性土壤。湖边草地上,两只斑马悠然觅食,黑白条纹在晨光中明暗交错。板块拉伸形成的纳库鲁盐水湖,便是这些生灵的天然庇护所。照片以树木为背景、斑马为焦点,定格裂谷生态链的自然和谐。

《草野星穹》 高2305班 孙宇轩 摄
拍摄时间:2025-07-16
拍摄地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草原
研学恰逢夏季银河观测季,夜幕垂落,草原如墨展向天际。这里远离光污染,洁净的大气让银河细节毕现:暗区是尘埃幽影,亮处是星团炽烈,每粒微光都来自光年外恒星的脉动,与星云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如梦如幻的宇宙画卷。璀璨的银心散发着迷人光芒,穿越数万光年到达地球,条状光带也证明了地球位于具有盘状结构的银河系。人立天地间,方知地理书上“宇宙浩瀚”四字的重量。
裘昀老师点评:
深邃夜幕中,银河如轻纱垂落,星芒于镜头下化作璀璨光点。这光影诗篇巧妙平衡了黑暗与光明,既展现了宇宙的浩瀚寂静,又让地面上的微光焕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摄影师用长时间曝光编织出时空的轨迹,以镜头为哲思之笔,用精准的技术控制将浩瀚星空锚定于地景之上。这不仅是一张星野照片,更是对“存在”的深沉注脚。它让我们在光年尺度的寂静光芒中,反观自身,于无垠中寻得一份与宇宙的诗意连接与人文关怀。

《云海天路·大桥晨曦》 高2202班 滕文曦 摄
拍摄时间:2025-08-26
拍摄地点:香港特别行政区附近伶仃洋上空
早晨6:15,晨曦微露,云海如棉絮般铺展,港珠澳大桥如巨龙般在云海与金光中蜿蜒穿梭。阳光穿透云层,洒下万道金辉,给大桥、云海镀上一层暖橙色泽。天地间仿佛只剩这桥、 这云、这光,静谧又壮丽,连通了天际与人间。彼时线条与光影,描绘出了人文工程与自然风光的交融之美。
刘景奎老师点评:
作品以高空俯视的独特视角,让港珠澳大桥的工程曲线与伶仃洋的云海交织成绝美画卷。它既展现了超级工程在地理空间的宏伟擘画,又借由霞光穿透云海的光影变化,生动演绎了大气光学、云雾形成等地理现象与人类智慧工程的精妙共生,是“人地关系”与地理美学在摄影中极具张力的精彩诠释。
一等奖

《打磨时光》 初2509班 谭默雷 摄
拍摄时间:2025-07-17
拍摄地点:几内亚科纳克里手工艺市场
几内亚,位处西非,只有旱季和雨季,这里经济落后,但矿产丰富。其中铝矾土的储量世界第一。因交通不便,这里的旅游业并不发达,几乎没有游客,每年在旱季时候才会有一些矿产商人来这里。几内亚的雨季刚刚开始,偶尔还能见到太阳,难得有晴天。7月中旬,我去了这里唯一的手工艺市场,在父母和商贩讨价还价时,我发现这位老人在狭窄的夹缝里专注地工作着,对我们这群吵闹的外地人完全没有注意。这一瞬间,我觉得时光停止了,悄悄拿镜头记录下他专注的样子,这份精神,本就是一座雕塑。

《雾中的丹斯克雅岛》 初2404班 贺铨杰 摄
拍摄时间:2025-08-06
拍摄地点:挪威斯匹次卑尔根岛
斯匹次卑尔根西北角的“冒险见证地”,散落着19世纪瑞典北极探险的遗迹,极端环境中不灭的是人类探索的勇气。岛上隆起的小冰山如同大地的呼吸起伏,与天空中的雾气交相呼应,模糊了天地界限,创造出一种“恍惚之境”。孤独翱翔的海鸥划过天空书写着自由的宣言,与下方静止的冰山形成动与静的时空永恒。

《冈仁波齐》 初2510班 陈拙成 摄
拍摄时间:2025-08-02
拍摄地点:西藏阿里
清晨的阿里普兰县冈仁波齐经幡广场,冈仁波齐峰迎来了日出。6656米的主峰如金字塔般规整,四壁对称,顶覆积雪冰川,透过薄云的逆光给山峰镶了一层金边。这座被誉为“神山之王”的高峰,有着近乎完美的地质形态——四棱锥体如金塔,四壁对称光滑,山顶终年被积雪与冰川覆盖,在阳光下泛着凛冽的银光。其地质身世藏着板块运动的历史: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剧烈碰撞、挤压、隆起,多次冰川活动的改造,最终塑造出这座“神山”。照片以长焦定格,日出时分的神山轮廓,浮云飘出,神秘万分,这里隆起的每块岩石,都藏着地层脉动的历史。

《青山·德泽》 高2405班 蒋文晗 摄
拍摄时间:2025-08-16
拍摄地点:山西省大同市
该片拍摄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上空,图片色彩微调。下午18:17分,正值黄昏,阳光以低角度斜射,我透过飞机舷窗观察到云层中的丁达尔效应。该地区属于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的山地地带,兼具山地沟壑与盆地村落等多样景观。低空飞行的独特视角带来了一排排山脉尽收眼底的空间压缩感,一道道光柱润泽着连绵青山和依附于其间的百姓居所,刻画出一幅美好画卷。

《碧浪着金裳》 初2404班 华涵之 摄
拍摄时间:2025-07-13
拍摄地点: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黄洮交汇观景平台
下午17时22分,甘肃临夏州永靖县刘家峡大坝上游的黄河与洮河交汇处,形成明显分界。黄河上游经青藏高原,含沙量低,水流清澈如翡翠,洮河流经黄土高原,裹挟泥沙,水色浑黄如琥珀。两河因密度、流速差异,交汇后暂未融合,形成清浊并流、泾渭分明的自然奇观。作品以16mm广角捕捉了碧波与金水相拥的景象,远山框景,云影点染,在粼粼波光中凝固了黄河“由清转黄”的地质奇观,诉说水流之力与时间之痕。

《群翔》 高2418班 张莫尔 摄
拍摄时间:2025-07-30
拍摄地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扎龙自然保护区
下午的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们,群起而飞。这里,是世界级湿地,生命的摇篮,地势低洼,河曲发达,芦苇荡、湖泊、沼泽众多,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着生物的多样性。每年春季,鹤群迁徙至此,繁衍生息,秋季又会飞往南方,生命在这里绽放光芒,生生不息。照片将扬起翅膀、肆意飞翔的丹顶鹤定格下来,此时水、船、草、鸟、人相互呼应,体现着人地和谐的生态之美。

《雪国列车》 高2418班 刘梦珊 摄
拍摄时间:2025-08-03
拍摄地点:挪威斯瓦尔巴群岛新奥勒松
这条位于北纬78°55’的窄轨铁路建于20世纪初煤矿开采时期,是北极圈内罕见的工业运输遗存。铁路线连接着煤矿遗址与港口码头,暗红色车头与北极苔原苍茫的背景构成强烈视觉冲击,成为极地环境中的典型文化景观。这列小火车行进在人类文明的最北沿,工业在此褪去了征服者的傲慢,渐渐与这片圣洁的土地融为一体。它静静地立在码头,彰显着人类对保护环境的认识与践行,守护着宝贵的地质科研基地。

龙脊梯田 初2518班 于美棠 摄
拍摄时间:2024-10-06
拍摄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
早晨7:40,我来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观景台。金秋十月,恰逢梯田粳稻成熟,梯田金黄色的层层粳稻犹如雄浑翻腾的海浪。龙脊梯田,被誉为“世界梯田原乡”,海拔落差380米-1180米。该地区的人民早在秦汉时期便开始梯田耕作,至唐宋已成规模,明清时期形成当今的样貌。龙脊梯田核心区的自然风光与人工奇迹交相辉映,层层画面描绘着南岭人民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敬畏自然的壮美画卷。我不由赞叹,南岭人民千年生活的朴实与艰辛,感悟华夏民族生存智慧的生生不息。
集团校、校友及教师优秀作品

《图们江入海口中俄朝边界全览》 高651班 梁苏军 摄
拍摄时间:2025-08-12
拍摄地点:中国吉林省珲春市防川景区龙虎阁

《沙漠中的一朵“蘑菇云”》 1969级初698班 高衡 摄
拍摄时间:2018-08-09
拍摄地点:内蒙古阿拉善世界地质公园

《“大地之眼” 艾肯泉》 高843班 承文新 摄
拍摄时间:2025-07-13
拍摄地点: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艾肯泉景区

《草原上的“马蹄”》 高1007潘延凯 摄
拍摄时间:2025-07-22
拍摄地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马蹄山火山

《英吉利海峡的七姐妹》 初2202班 尚无际 摄
拍摄时间:2025-07-08
拍摄地点:英国东萨塞克斯郡伊斯特本市南唐斯国家公园

《城市动脉与摩登图景》 初2207班 冯家萱 摄
拍摄时间:2025-07-19
拍摄地点:马来西亚吉隆坡武吉免登

《赤崖拥碧镜,大坝挽晴光》 地理组 刘景奎 摄
拍摄时间:2017-08-20
拍摄地点:美国亚利桑那州与犹他州交界处

《裂谷晨光·马岭河的七色心跳》 清华附中郑州学校 刘思曼 摄
拍摄时间:2025-07-09
拍摄地点: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马岭街道·马岭河大峡谷风景区

《火山的呼吸——布罗莫与赛梅鲁的日出余韵》 英语组 冯明 摄
拍摄时间:2025-07-26
拍摄地点: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部布罗莫—腾格尔—塞梅鲁国家公园

《洞里萨湖畔的希望之光》 地理组 谷丰 摄
拍摄时间:2025-07-20
拍摄地点:柬埔寨暹粒省暹粒市

《安集海大峡谷》 资源保障中心 郑中奕 摄
拍摄时间:2019-08-11
拍摄地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

《划过夜空的闪电》 地理组 施晴 摄
拍摄时间:2025-09-09
拍摄地点:北京海淀

《彩虹总在风雨后》 网络中心 段晨 摄
拍摄时间:2023-07-26
拍摄地点:青海省青海湖二郎剑景区

《热泉滚滚》 地理组 李慧蕾 摄
拍摄时间:2025-07-28
拍摄地点: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十七孔桥的金光穿洞》 清华附中朝阳学校 刘邹卉 摄
拍摄时间:2025-01-20
拍摄地点: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

《莲宝叶则:天地间的绝美秘境》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小学 蒋昕彤 摄
拍摄时间:2025-07-31
拍摄地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莲宝叶则景区

《净土稻城亚丁》 清华附中昌平悦府小学 李米 摄
拍摄时间:2023-09-25
拍摄地点: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亚丁牛奶海

《晒秋绘天籁,丰年颂家园》 清华附中郑州学校 朱滢冰 摄
拍摄时间:2025-08-03
拍摄地点: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篁岭景区

《新西兰南岛福克斯冰川》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广华学校小学 马健 摄
拍摄时间:2025-01-19
拍摄地点:新西兰南岛西海岸

《树影斑驳处》 昆明西南联大研究院附属学校 吴宇娜 摄
拍摄时间:2024-11-07
拍摄地点:西联学校罗庚楼
当最后一张参展照片定格视线,本届地理摄影大赛展示也临近尾声。从师生们的镜头里,我们既看到冰山融水的地理脉络、乡野梯田的层叠韵律,也捕捉到聚落街巷的文化肌理、校园角落的生态细节——这些画面,正是“地理实践力”从课堂走向生活的生动注脚。
每一张作品,都是师生们用观察丈量世界、用思考解读环境的成果,不仅延续了首届大赛探索地理之美的初心,更让“人地协调”的理念在光影中传递。大赛虽落幕,但对地理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永不停止。愿这份从镜头里萌芽的热爱,能陪伴大家继续以地理视角感知万物,在未来的旅程中,持续发现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更多美好。
期待清华附中第三届地理主题摄影大赛!
文字:宁论辰 谷丰
审核:刘景奎
来源:地理教研组
编辑:行政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