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河北廊坊“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的青砖黛瓦间,多了一群特殊的“读者”——清华附中高23学部的高三学子们。在紧张的学业间隙,他们暂别书本,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走进《红楼梦》的世界,真切感受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

部分班级合影
踏入幻城,108个情景空间如同打开《红楼梦》的千万把钥匙,将书中的繁华与诗意具象化。同学们首先走进读者剧场,三幕剧的精巧结构串联起“抄检大观园”的压抑、“宝玉失玉”的痛惜、王熙凤一生的起落沉浮。演员们以精湛的演技,将人物的喜怒哀乐、家族的兴衰荣辱演绎得淋漓尽致,台下的学子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大观园的亭台楼阁间,与书中人同悲共喜。

读者剧场之王熙凤一生
随后,学子们观看《只有红楼梦》剧目,震撼的光影效果间,大家不断与剧中的追问产生共鸣——“我是《红楼梦》的读者,我读《红楼梦》。”

《只有红楼梦》剧目
此次研学,不仅让学子们沉浸式体验了《红楼梦》的文学魅力与文化底蕴,更是打破了传统经典与当代学子的隔阂,让课本上的文字,变成了可感、可触、可共情的体验。“我们书里见!”
学生感想:
“我是《红楼梦》的读者,我读《红楼梦》。”总是在宝玉一袭大红袈裟拜别尘世的时刻,在每一个闪回的青春欢笑的时刻,在满床蛛网把“忽剌剌似大厦倾”具象化的时刻,在无数读者跨越三百年与同样的文字相遇的时刻,感觉到我们灵魂深处的连接——可能是困于书页间太久,竟然忘记如何真切地去理解她们的爱、她们的泪。感谢我们还有不朽的故事。我们还能为故事热泪盈眶。
——高2315班 田若凡
假作真时真亦假,听着音乐看着表演,再伴着园区里的场景布置,那些红楼里的人明明活在纸上,却在台上那么真切。我们为他们的命运而沉默。可灯光亮起才明白,是我们把自己的悲欢注入了这场梦。书还在那里等着,那些灵魂,只能在始终在字里行间等着与我们真正相遇。
——高2310班 何思睿
演出中一直追问一个问题,即《红楼梦》所写的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我的想法是,一部好的小说可以反映出千古人所共通的情感,因此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能在当时人身上找到小说人物的影子,则故事因这份共鸣而鲜活,人物因这份连接而长久。
——高2310班 庞予
我看的那场《红楼梦》话剧,舞台极简,一片苍白,仿佛一幅巨大的留白水墨画。演员们通过诗意的身段和极具爆发力的台词,将大观园的繁华与幻灭浓缩在六小时内。最触动我的,是宝黛初见的清澈与黛玉焚稿的悲恸,让人真切感受到“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宿命悲凉。整场演出是一次极致的当代中式美学体验。
——高2313班 陈梓元
在《只有红楼梦》中关于前世今生的那段独白时,我想到,或许我们当中就有人正在续写着ta们的故事,我们在读红楼时,也许在读我们自己。我们读那个时代和那些人,也是在读现在的我们。读红楼,能读到文学诗歌,能读到人间真挚的爱情与友情,也能读到亘古不变的人生哲理。还有太多深意未及品味,可能要到第二遍甚至更多遍读的时候才能明白吧。
——高2313班 赵蕴然
何必与故纸堆枯坐——你且听王熙凤拨开珠帘脆生生一句“笑先闻”,光影交幻间,爱与泪的故事就流淌过身边。你且沉浸、任千思万绪都浸润心田,毕竟《红楼梦》不只八十回,亦不只一百二十回,它在每一次被阅读、被感受的过程中被续写,随着书中的爱恨离合与眼前云雾中摇曳的身影逐渐重叠,旧的故事会在新的体悟中重焕新生。
——高2304班 刘筱筠
文字:王宣 尹然
图片:高2305班门泓博 高三各班
审核:李劲松 唐洁 曾建川
编辑:行政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