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中2024年学生助学交流项目
踏上新征程!
一次支教
承载梦想与成长
十年坚守
尽显责任与担当
在清华附中学生支教开展十周年之际
我们将推出系列报道
看附中学子如何与受帮扶地区学子
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以青年力量为教育实践活动
注入新动能!
叹中华重器,同怀爱国志。
感雄关新貌,共话学子情。
7月15日至20日,由清华附中副校长白雪峰、团委书记于洺、语文组向东佳、历史组王静、物理组郭建超、国际部户莎莎等教师带队,高23学部20名同学走进嘉峪关市酒钢三中,与三中的20位学子结对分组,开展助学交流活动。
相识:一起开始旅程
启动仪式现场
历经一个月的准备,怀着激动的心情,清华附中助学交流团终于抵达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宽广的校园干净整洁,在校门口就能望到祁连雪山。三中的同学们带领附中助学交流团搬进宿舍,体验食堂,参观校园,一起采摘品尝学校“农科基地”里的李广杏、小柿子……简洁但热烈的开营仪式,充满欢声笑语的破冰活动,40位同学坐在一起开班会,这第一天,仿佛不是初见,而是重逢。
开展破冰活动
共进:一起挑战任务
与“微公益·梦起航”其他支队的授课模式不同,酒钢三中项目是一次转型升级的创新尝试——两校40名同学依据特长与兴趣,形成5个小组,合作完成各自的挑战性任务。
在总计约24个小时的工作时长内,各组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紧锣密鼓地推进工作,为全班同学准备专题讲座,落实采购、制作、调试等一系列工作,在闭营仪式上对最终成果进行呈现……可谓是一种“巅峰体验”。但每个小组都展现出了极强的执行能力、抗压能力、研究素养、合作精神。
01
飞行器组
飞行器组的课题是制作、发射小型火箭。从使用软件设计火箭部件、设置参数、仿真测试到3D打印并组装箭体,从熬夜制备KNSB燃料到几次试飞后的问题调整,有困难,有煎熬,但全组齐心协力,最终困难都随着火箭穿云的鸣响化作激动的呐喊和欣慰的笑容。
飞行器组工作场景
飞行器组汇报
02
文博组
文博组带给我们的是一场丝路历史文化小型展览。同学们查阅了许多史料和文献,反复商讨策展框架,最终确定了“源”“流”“汇”三个板块。从货币、生产、艺术等角度,通过文物与论文结合的研究方式,图片与文字结合的展示方式,呈现出汉唐时期丝路文化交流发展的总体脉络。在布展中,同学们挥毫泼墨书前言介绍,并用陶土塑造重点文物。希望通过这一小组成果,观众们能体悟丝路文化的灿烂。
文博组工作场景
文博组的展览
03
音乐组
音乐组是一支载歌载舞的团队,他们从雪山大漠雄关中获得灵感,创作了一首具有苍凉厚重感的《踏漠》。从作词、作曲,到确定乐器、声部、和弦、和弦走向,到编曲和细节处理,再到舞台上的演唱,两校同学分工协作,才情与体悟汇聚一处,一同点亮艺术之火,一同唱响青春之歌。
音乐组工作场景
音乐组的汇报演出
04
人工智能组
人工智能组的两校同学紧随前沿,AI技术生成的歌曲《情深缘长》与音乐组《踏漠》同台“竞技”。小组成员自主设计的校园吉祥物具有原创性,蕴含附中和三中特色,调用大模型输出回答。对技术的探索、一次次的突破与精进,加深了两校同学间的默契与友谊。
人工智能组工作场景
人工智能组汇报
05
戏剧组
戏剧组的12位台上演员、3位幕后同学和3位幕后老师,在酒钢三中的音乐厅,献上了中学生版诗画剧《我愿以身许国》的首场演出。21.5个小时的九次完整排练,“八百标兵奔北坡”的专业练声,边排练边改剧本改幕景……没有一个演员“掉链子”,这些辛苦与快乐一定会成为两校同学们一生难忘的记忆。正如指导教师向东佳老师所说:“演员与演员之间、幕后工作者与演员之间的磨合,是一个心灵与另一个心灵之间的碰撞”。
戏剧组工作场景
戏剧组汇报演出
03砥砺:一起追寻足迹
同学们排演的诗画剧《我愿以身许国》讲述了邓稼先、钱学森、任新民、王淦昌、钱三强和何泽慧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科学家,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毅然从国外回到祖国奉献自己,从无到有地创建我们的核工业。在嘉峪关市酒钢三中的首演,意义非凡,因为这里有中国核工业发展的摇篮——中核四0四公司。
同学们参观中核四0四
同学们参观酒泉钢铁
7月18日,两校的同学们和清华附中党员教师支教团成员一起,参观中核四0四公司,参加清华附中“立德树人”教育基地揭牌仪式。
清华附中“立德树人”教育基地揭牌仪式现场
这是一次一生难忘的参观学习,一堂穿透心灵的思政课,一场追寻“两弹一星”精神、核工业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之旅。地窝子、骆驼草籽、抢险英雄、新技术、新使命……漫步在这片热土上,每一栋建筑、每一台设备、每一个故事都在诉说着一代代科研人员为了国家的安全与发展,献青春,献终身,“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04真情:一起见证成长
精彩的闭营仪式上座无虚席,嘉峪关市酒钢三中的领导、老师、学生代表300余人观看了各组的展示汇报。两校学生代表、带队教师代表发言,畅谈此次活动的深刻感受。
嘉峪关市酒钢三中校长朱延鹏老师称赞了各组的成果,并勉励大家,使命传承、责任担当。它们不在口头上,它们在一座城市的过去里,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在一些群体的作为中。我们要亲身走过这些地方,亲自接近这些群体,才能发自内心地触动、思悟、立志,强国有我的信念也就从此开始。
清华附中副校长白雪峰老师寄语大家,大美嘉峪关,有一种荒凉的自然美,更有一种坚韧的人文美,以及这里的人们的真情之美,希望两校同学能建立长期的友谊,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离别歌会
短暂的5天时光,清华附中与市酒钢三中的同学们一同生活、一同学习、一同完成任务、一同绽放光彩。离别前一晚宿舍楼内的集体放歌,飞机场送别时的含泪相拥,都是同学们深厚友谊的见证。“记得常回家看看,以及,常回嘉看看。”
回顾:支教活动感想
在这几天的奋斗中,我有种莫名的熟悉感,像是自己当年做科研时的那种探究未知的兴奋,这些同学能在高一阶段参与这么有意义的探究对他们未来的道路是具有良好的导向价值的。
——清华附中郭建超老师
回顾这次“旅程”,我深感收获颇丰。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我们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共同创造了这份属于我们的历史记忆。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份记忆将会成为我们宝贵的财富,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张书瑶同学
我非常喜欢以及敬佩我们组的所有组员,尤其是酒钢三中的同学们。我发现他们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对于音乐、演奏、器乐、乐曲走向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激发我们一起思考,想出新的点子。我想我们对彼此都非常惊喜,因为我们找到了有共同爱好且年龄相仿的同好们。
——清华附中汪璐涵同学
在不长的排练时间里,我们不仅逐渐与角色融为一体,还增进了互相的感情。在这特殊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过程中,我也打开了心扉,和大家一起攻克难关,也一起谈论了学习上的事情,了解到了不同地域的特色。
——清华附中杨斯瀚同学
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面对技术难题,我们没有退缩,而是集思广益,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在制备KNSB时,因为电磁炉温度不稳导致失败,但谁都没有放弃,我们拿小铁盆自制了盐溶加热装置,最后成功制作出了硝糖燃料。那一刻,思维碰撞出的火花,如此绚烂夺目。
——清华附中梁明烨同学
“荒凉”和“寂静”也是一种美,在这短短5天我体验到了。在一座地图上被抹去的城市,无数人才志士,放弃优厚待遇,离开妻儿家人,隐姓埋名,在这片荒凉的戈壁滩上用世界上最短的时间创造了无数奇迹。这份精神感染着我们。
——清华附中刘成智同学
“给别人一个梦想,给自己一份成长”。本次助学交流活动,得到了嘉峪关市教育局、嘉峪关市酒钢三中、清华附中对口支援办公室的大力支持,同学们收获了知识和能力,更收获了友谊和成长。双向奔赴,相约未来,创新求索,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携手共进。
文字:孙琪玮 于洺
图片:嘉峪关线团队
审核:白雪峰 张洁 杨瑞 岑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