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EN
位置: 首页 - 学生天地 - 国旗下讲话 - 正文

青春读书季——杨丰源

发布时间:2023-04-03 作者:  点击数: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高2110班的杨丰源,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读书。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清明前后本是春耕春种的农忙时节,对古人而言,读书的时间可谓相当有限。今天我们可以将四月的主题定为“青春读书季”,无疑是一种特别的幸运。但我想,这里同时也有一种传承。耕耘的对象由大地转向心田,通过读书,明心见性,努力成就更自在圆满的生命。

当然,四月之为读书月,又与四月二十三日之为世界读书日,有着直接的关联。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与塞万提斯同时离开人世,四百余年后,全世界还会因为他们而捧起书本,足以想见悠悠千古,文化长流,亦足以看出,书与其作者的紧密连结。

诚如“职业读书人”唐诺所言,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得到一个了不起的书写者、思维者一生中最精华的东西。读书使得无限宽广、无限博大的世界向我们敞开怀抱,而这个世界背后,是一个隐匿的巨人。他可能列坐席间,也可能枯坐灯下。他可能在时代的舞台中央,也可能如彗星划过苍穹。庄子为万世之后的知其解者而著述,王羲之相信“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行至暮年,眼盲的博尔赫斯在离金字塔三四百米的地方弯下腰,抓起一把沙子,默默地松手,让它撒落在稍远处,然后低声说:我正在改变着撒哈拉沙漠。也许,每一个书写者都是这样,挣扎着,在这个世上留下他的痕迹,奔赴他的永恒。也许,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是如此,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读者用心灵感通文字,古之贤者便永远活跃在场。

然而,我们亦需警惕使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的跑马场。埋身于故纸堆,化身为掉书袋,从来不是我们所提倡的阅读方式。相反,我们所期待的,是在理解与批判、寒流与暖流之间,寻找精神的栖居之地。譬如关于《红楼梦》,固然有“人人皆贾宝玉,故人人爱林黛玉”的说法,但这种对主角代入与同情,并不意味着每一个读者都应当认同于贾宝玉的人生选择,更不是要鼓励同学们就此顿觉世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而后一任芒鞋破钵随缘化。曹雪芹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求,实是对“情”的价值的肯定,对有尊严、有道义、有激情、有诗意的生命形式的张扬。无处不在的幻灭感,恰恰警醒着读者,人根本上的有限。然而大观园的一众女儿又是在命定的、无可挽回的悲剧中活出珍贵的自我,恰如风中翩飞的蝴蝶,每一次振翅都是生命的舞蹈。那么,茫茫宇宙中渺小的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仅有一次的人生?与其说书籍是智慧的宝库,不如说它如镜、如灯,不总能提供答案,但足以带来打量世界与人生的新鲜眼光。

而我们此番遍照天地自我的阅读又何止于文字?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老子说“大道无形”,“大音希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劳神费神,出神入神又走神,是读解有字之书的姿态,也当是观照无字之书的方式。去读一幅画、一部电影,也可读一条大河、一座高山、一朵白云、一双清澈而湿润的眼睛。让来自知识的,最终进入生命。哪怕是极微小的东西,也可以打开它,通过阅读的努力,使它变得广阔。

苏辙在十九岁时写道:“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这是一个青年的意气风发,于今,依然适用。

心若澄澈,我自清明——清华附中第五届“青春读书季”活动已经拉开序幕。期待大家成立读书小组,争做读书达人,积极参与活动,让书香盈满校园,涵养心田。

愿以书籍为舟楫,以阅读为兰桨,目及千里,心怀近旁。谢谢大家。

办公室电话:62784695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清华大学北侧


©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京ICP备 05029635 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175号